热烈祝贺数学资料网建站十周年!
当前位置: 首页 > 数学资讯 >> 数学新闻 > 内容页

中美学生数学能力的对比

时间:2013年04月03日来源:shuxue2013.com作者:数学资源网点击:
一直以来,我们都觉得中国人的理科成绩比西方人强,然而刚刚参加完上城区名师名校长论坛数学峰会的美国教授蔡金法提出了自己的教学观点,他对中美六年级学生的做题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学生理科成绩的两极分化更严重。蔡金法目前是美国特拉华大学数学系和教育学院教授、数学教育研究主任。
 用四类题目进行比较中国学生需要解决能力培养的问题
  
  蔡教授的研究对象分别是中国六年级的学生和美国六年级的学生,每个孩子做同样的题目。题目共有四类,难度不断递增。
  
  第一类题目,为简单的计算题;第二类题目是简单的问题解决,这是一种计算简便的应用题,很快就能做出来的;第三类题被称为过程受限的问题解决,这种题目比较复杂,但是用公式可以套出答案;第四类,数学老师称其为过程开放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更复杂了,没有一个特定的解题办法,但用现成的公式可以做,除此之外学生可能要自己去发现规律,然后解答。有时候,答案不是唯一的,
  
  那么,做这四类题目,中国学生跟美国学生的表现如何?蔡教授说,至少从他搜集来的数据看,有三方面的信息。
  
  “前三类的题目,中国六年级的学生,做得远比美国学生要好,这确实可以反映出两个国家六年级学生的群体差异,但是在最后一类题目上,中国学生输给了美国学生,尽管双方只相差了4%。”蔡教授要说的第三点是,美国学生四类题目的完成情况都很均衡,但中国学生前三类题目完成得非常漂亮,但最后一题成绩过低,呈现出两极分化。
  
  蔡教授说,中国学生要加强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新衡量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的时间成本。
  
  美国也在进行传统型和改革型课程的比较
  
  蔡教授目前有一个七八人的团队,正在做一个长期的跟踪研究,这个研究是美国联邦政府支持的一个项目。研究对象是1300位美国学生,蔡教授和团队从六年级一直跟踪他们到十二年级。
  
  这1300位学生被分成两组,课程也是不同的,一半的学生,用所谓的改革型课程,另一半学生,用传统型课程。蔡教授和同事们发现,上改革型课程的学生,其成绩在第一年可能会差一点,但到了七年级末就开始反超。
  
  上改革型课程的学生,到高中时成绩会持续增长。这说明在美国,传统型课程也受到了冲击,他们也在反思和研究,能够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课堂得到支持。
  
  数学问题需要学生合作解决
  
  蔡教授说,过去他也没想过在数学学科中,合作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中小学的教育,实际上是为他们今后的继续学习和工作打基础的,我觉得合作精神不仅是一种手段,更可以成为一种教育目标”。他说,比尔盖茨现在是世界上第三富的人,他是一个天才。天才拥有的很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合作共进的能力。现在许多校长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们看到企业对“三高”人群的需求越来越多,三高就是高合作精神、高专业水平、高敬业精神,这些品质或者说能力,中小学开始就需要注意培养了。怎么培养?在数学科目中,进行小组学习就是一种手段。
  
  美国教师在备课时,已经把小组学习的过程和内容安排在教案当中。在合作学习时,学生的角色其实显得更为丰富。蔡教授想纠正一种说法,就是合作学习过程中,似乎老师的责任就小了。这不对,你仔细一想就能体会到,如果加入了合作学习,老师从设计题目到如何促进学生讨论都要通盘考虑,这其实对老师提出了更高,更难的要求。(来源:每日商报)
相关文章:
分享到:
已有 人参与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