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数学资料网建站十周年!
当前位置: 首页 > 数学资讯 >> 数学新闻 > 内容页

我们小时候读的数学书,很多是他编的

时间:2015年04月09日来源:shuxue2013.com作者:数学资源网点击:
我们小时候读的数学书,很多是他编的

85岁的杨眉良是新昌的民俗专家,绘画、作文都是一把好手,但数学和数字在他心里一直是一副”张牙舞爪“的形象。不过,最近,这位老人却一直为成立已故新昌籍数学教育家张孝达纪念馆及故居奔忙着。

  “如果你们留意,就会发现以前小学、初中读的数学教材,都是张老参与编审的。”也正因为此,杨眉良对这位老前辈敬佩之至。

  4月15日,杨眉良、石临熙、潘肇明、梁启芳等近20位新昌文化界、教育界名人聚在一起,讨论建立张孝达纪念馆及故居事宜。张孝达老先生的大儿子张颖中也参加了这次聚会。参与者还初定于今年9月10日左右,在新昌举办“张孝达先生学术研讨会暨纪念活动”。

  聚会的地点选在了新昌县羽林街道拔茅村张氏千柱屋老屋,这里曾经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后来正是在张孝达老先生的倡议下,他和他的家人出资155万元,修旧如旧,让这座老宅子恢复了生机。

  □记者俞颖颖潘丽萍

  张孝达为《解读》一书所作的序:

  给我们所有学生:

  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

  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一副为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心肠。

  左图为人教版第六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1986年秋季开始供全国中小学生使用,张孝达是12名审查委员之一,这套教材在10余年的时间里,影响了中国成千上万的学生。

  A从新昌走出去的数学教育家

  离新昌县城五六公里远的拔茅村有一座显赫一时的大宅子——张氏千柱屋,历经200多年历史,这曾是张家人的新屋。在这座大宅旁边,还有一间规模稍小的老屋。

  1920年,张孝达就出生在老屋中。等他出生时,张家已经家道中落。

  不过,幸亏当年花巨资修建千柱屋的张氏祖先“小将太公”非常重视教育,他在世时,从田产中分出6亩划归书房管理,如果有哪位子孙考中秀才(或者高小毕业),就能获得6亩水田3年的种植权。

  张孝达高小毕业时为他和家人赢得了这个奖励,正是这个奖励让一家人渡过了难关,也让他得以继续学业。

  1936年,张孝达中学毕业后,在新昌当了3年小学教员。之后,又花了3年时间到浙江丽水师范学校读书。

  1946年,张孝达从浙江大学师范学院数学科毕业,即到嘉兴青年中学任教数学。1948年,张孝达回到新昌中学任教。

  1949年,张孝达举家迁到上海,先后在晋元中学、华东速成学校任教。之后,调华东文委、中央文委干部教育局,编写干部数学教材。

  1954年,张孝达先调中央文委工作,两年后,正式调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正是在这里,张孝达完成了从数学教员到数学教育家的华丽转身。

  “文革”期间,张孝达曾到安徽凤阳五七干校劳动。劳动结束,他被分配到安徽教育局编写教材,起草了安徽省中学数学教材编写提纲,参加了部分中学数学教材的编写。

  安徽省前任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之季先生曾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在中学读书时,就从学生用的课本上知道了张孝达先生。”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期间,张孝达参加了1963年颁发的《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起草工作;担任《代数》第一至第四册的责任编辑,同时编写了《代数第一册教学指导用书》;在担任总编室副主任期间,还参加起草了《农村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在完成编写任务的同时,1962年,张孝达还参加全国高考命题。

  B倡导“大众数学”的“数学老人”

  1977年,中国从10年浩劫中缓过劲来,教育界也蓄势待发。

  张孝达给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写信,陈述全国统编教材的重要性,力主恢复人民教育出版社。他的主张得到中央的肯定,人民教育出版社恢复,全国中小学教材会议也由此召开。

  再次回到熟悉的岗位,张孝达很欣慰,同时也觉得自己肩上的胆子重了。十年浩劫,让中国的数学教育与其他国家拉开了差距,现在是奋起直追的时候了。

    此后,张孝达先后担任了全国中小学教材会议办公室主任,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编辑室主任。此后还担任了教育部国家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委员和审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理事,中国数学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和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董事长。

  其间,张孝达长期从事中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多次参与或主持教育部组织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制订,担任《中小学数学》杂志编委,并任主任。

  “张孝达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即努力促成建立了省、地(市)、县数学教研会,在国内形成自上而下的四级教研网。通过这样的网络,把全国的中小学数学教师组织起来,配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中心任务,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研究改革数学教育、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作出重要贡献。”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及《中小学数学》杂志主编方运加先生这样评价说。

  为了使数学教育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为人民服务,张孝达担任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需要的调查研究”课题组组长,经过近3年的努力,于1986年发表了调研报告。这项调研报告为制订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特别是为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基础。

  1990年,已退休在家的张孝达先生倡导:“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大众数学理论与实践”,课题组被批准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经过3年努力,取得成果。

  所谓“大众数学”,就是为现代化生产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且为所有学生能够学好的数学课程。

  在张孝达的倡导下,以刘兼(现教育部任职,“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推动人)为首,成立了一个重要课题组——“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课题组”,这个课题组的成立在当时有着实质性的意义。

  C15年,结对家乡贫困学子

  在张孝达小的时候,张氏千柱屋依然气势恢宏,墙壁上还有“二十四孝”木雕。这些精美的木雕给张孝达留下深刻印象。

  2013年5月,时年94岁的张老先生曾回到千柱屋,记者有幸采访到他。老先生告诉记者,他对二十四孝图中一张母亲带着儿子的画像印象深刻,“这幅图影响了我的一生,我做人做事的原则都和这幅图有关。”张老曾表示。

  如果进行具化,在张孝达的心里,这幅画有着仁爱、助人、回报家乡等意义。张孝达的大半生都在北京度过,但他十分关心家乡的情况,老家亲戚知道他的这份心思,会定时给他寄去新昌当地的报纸。

  1998年,张孝达的老伴许琳珍从报纸上看到,新昌一些孩子因为家境贫困没钱上学。夫妇俩商量后,联系了新昌团县委,了解相关情况,并与一名贫困学子结对。老夫妇每年按时给这名学生寄学费,帮助他完成学业。

  从结对第一名学子开始,此后的15年时间,这对老夫妻每年至少结对两名贫困学生,从未间断。

  2004年底,许琳珍因病去世,“不能让资助的孩子中断学业”成了她的临终心愿。为了老伴的嘱托,更为了贫困学子,张孝达捐资助学的爱心行为一直继续着。

  结对女孩小玲(化名)更是和这对老夫妻有了祖孙般的感情。2003年开始,小玲得到了张孝达夫妇的资助,不时写信给他们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张孝达夫妇也很喜欢这个上进的女孩。

  小玲学业有成后,因“爷爷”张孝达的影响,她萌发了开办幼儿园、进行幼儿教育的想法。她的这个想法也得到了张孝达的支持。

  关于帮助贫困学生,张孝达曾说:“父亲35岁就去世了,母亲供不起我读书。我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才能完成学业。我很理解贫困学生读不上书的痛苦,所以更加要帮助他们。这些年,我虽然是‘付出’的一方,但我同时也收获了不少。我和他们建立起了亲人般的感情,我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

  去年10月,94岁的张孝达老先生因病去世了。但他捐助家乡学子的深情并不会中断,他的儿子张颖中从父亲手中接过了爱心接力棒。

分享到:
已有 人参与所有评论